当前位置:首页>资源共享
深培人才厚土 涵养经济活力
2019-07-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量 :3946

  数据来源: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本报报道等

  编者按: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特质,也是中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的底气所在。那么中国经济的韧性到底在何处?应该从怎样的角度和深度来认识这种韧性?

  一年8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超12亿4G用户数,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多地、采访专家,从人口、基础设施、市场和产业链等方面,深入观察中国经济的韧性,探寻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即日起,经济版推出“纵深·中国经济韧性在哪里”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一篇。

  

  中国有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1亿多个市场主体,有巨大发展韧性、潜力、回旋余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2018年全国16岁至59岁劳动力人口总数达8.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64.3%。

  当前,“人口红利”进一步转为“人才红利”,积极效应正加速显现。我国一年大学毕业生有800多万人。同时,人社部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

  人口众多、人才丰富,是中国经济韧性巨大的重要因素。

  镜头一

  高技能人才,擦亮制造大国的智造名片

  “尺寸误差,小于1毫米,合格;平面度,小于1.5毫米,合格……”

  见到申世民时,他正在新产品试制车间,对一个不规则箱体部件做最后的测量。“尺寸误差,小于1毫米,合格;平面度,小于1.5毫米,合格……”

  “成功了。”等到全部参数检验完毕,申世民才松了一口气。根据原先设计,该部件腔体由拆分成的12个零件加工而成。可在实际操作中,精度始终达不到标准。难题交到申世民手里,他反复论证,在程序员的配合下,对着三维模型重新设计拆分方式,最终把零件整合成五大块,减少了加工工序,将误差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作为公司的高级工艺工程师,申世民已经在湖南长沙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了16个年头。从一线的铆工、焊工、钣金工做起,他先后担任过质检组长、车间主任。

  “当年在质量管控岗位上时,每反馈一个问题点,企业奖励5元钱。有时一个月内,光反馈问题和提出合理化建议,我就拿了1000多元奖金。”申世民说,“我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

  随着产品线的升级,如今楚天科技的产品越来越趋向于高端定制型产品,研发人员的原创设计多,对一线工人的试制水平要求也更高。“不但要懂加工工艺,而且要懂结构设计。”申世民说,“为此,我们时刻在学习和交流中。”申世民身边紧跟着的年轻人雷洪普,正在聚精会神地学习,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去德国进行技术交流。

  这几年,企业通过开展“工匠文化”系列活动,先后评选出包括大师级工匠、技师级工匠、工匠三个层次共160人,打造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自2015年以来,楚天科技近50名员工在国家、省级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这一批工人先锋、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正成为推动企业科研创新、技能改造的生力军。

  镜头二

  科技研发人才,提升中国创造的价值水平

  “用算法和人工智能解决工艺问题,帮企业创造真正价值”

  陈彬彬是阿里云工业大脑的主干工程师之一。“大数据推荐的参数,比我们常年使用的足足低了5摄氏度。这大数据靠谱吗?”拿到陈彬彬的报告,杭州中策橡胶工厂的一些资深技工提出了质疑。

  这位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遭遇了“不信任”。不过,陈彬彬并不气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制造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我对此深信不疑。”

  中策橡胶是中国知名轮胎企业,陈彬彬所在的工业云平台,依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通过反复调研,陈彬彬和团队伙伴们发现了突破口——密炼。“密炼是轮胎生产过程中一道重要的生产工序,我们需要从这一环节中找出关键因子,提高良品率或生产效率。”陈彬彬说。

  然而,问题并不简单。通过对近一年的生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陈彬彬计算出最优化的一组工艺参数,可是很快,他发现自己的理解并不到位。

  “有时候很难通过数据去理解某些环节。比如有一个压力分布的数据,开始数值是零,过一段时间会达到一个大数值,然后又变小。如此循环两三次,只看数字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必须真正搞明白机器的原理。”陈彬彬说。

  密炼车间的技术员们发现,每周有几天常常能见到陈彬彬的身影。他要么一个人静静待在生产线上研究密炼机的工作原理,要么缠着技术员追问一些细节问题。

  到车间实际考察、建立算法模型、再到车间根据实际应用调整,如此往复,奇迹终于发生,在陈彬彬所在团队的努力下,密炼工序的良品率逐渐提升3%—5%,为中策橡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用算法和人工智能解决工艺问题,这是在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创造真正价值。”陈彬彬兴奋地说。

  镜头三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积蓄支撑发展的澎湃动力

  “本地大学生有优势,企业纳贤不用愁”

  一大早,一份刚刚出炉的成绩单被送到陕西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直股份”)总经理田达的手中,名单上是该企业“订单班”学生的考核结果。看着一个个优异的成绩,田达欣慰地告诉记者:“等他们毕业入了职,很快就能上手干活!”

  去年3月,陕直股份在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学生中,通过多轮面试、笔试,最终选定15名同学进入“陕直订单班”。企业委托专业单位,对“订单班”进行为期13个月的飞机维修技能全程班培训,成绩前13名可进入陕直股份工作。

  “本地大学生有优势,企业纳贤不用愁。”田达对招聘有自己的理解。

  吸引企业在这里聚集的,是人才的“聚宝盆”。据介绍,西安拥有飞机主机设计人员4000多人、制造工程技术人员6000多人、试验试飞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技术工人2万多人。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航空相关高校学院和培训机构,每年输送的研发、设计、制造等航空产业人才超万人……

  其实企业不仅需要新手,更需要能手。本地多层级的专业人才资源,打消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说起这个话题,田达如数家珍: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的张旭,从西安航天系统某研究所,应聘到公司担任项目管理;参与过单发涡桨飞机、水陆两栖飞机等项目试飞的宋俊峰,入职到企业担任维修管理部负责人……企业不愁找人才,人才也有了更多获得感。

  镜头四

  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动能转换的有力引擎

  “让创业者尽情发挥人格魅力、让投资机构能够轻松对接创业项目”

  夜幕之下,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大厦二期五层的国际青年创客峰内灯火通明。恰逢周五,一场鸡尾酒会,让这个以“拼搏”“奋斗”闻名的创业孵化器,迎来了久违的轻松。

  38岁的创业者陈珉,身穿白衬衫牛仔裤,放松地在圆桌前玩着桌游。这场游戏的参与者们相互并不认识,只能通过胸口的标签,辨别彼此的身份。

  负责人余远志介绍,以往创业者和投资人见面,大多是通过项目路演或创业大赛。“我们想换个轻松的方式,让创业者尽情发挥人格魅力、让投资机构能够轻松对接创业项目。”

  80后的陈珉,有着让许多同龄人羡慕的一份简历:名校毕业,海归博士,2008年拿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后,先后在香港和深圳工作9年。2017年12月,陈珉和两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超准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超准视觉的主打产品为三维视觉传感器、三维扫描软件和智能识别算法。公司开发的单线激光视觉传感器配合超准视觉开发的自动寻迹软件,可让焊接机器人自动完成三维焊缝工作。

  “山东一家企业,月工资开出1万元都招不到焊工。企业使用我们的产品,便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陈珉介绍。

  自2017年9月正式运营以来,国际青年创客峰累计孵化青年创新创业团队28个,孵化的企业估值超过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