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饼无处不在。走遍中国,饼基本上是一种民间通用饮食符号。在不同地域形式多样的各种“饼”当中,周村烧饼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深厚的文化意蕴、健康的品味风格,历经千年传承,成为享誉全国、闻名世界的中华文化美食。
悠悠烘烤千年,丝绸之路寻前世
山东周村,古称於陵,自春秋战国以来,即是中国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为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
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芝麻胡饼”随胡人的来往经商自西域传入中原大地,并沿丝绸之路到达周村地区,与本地北域风格民间饮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品种繁多的传统“烧饼”食品。
到明朝中叶,商埠重镇的周村,已是商贾云集。为使食品便于保存和携带,周村的饮食师傅将传统的“焦饼”进一步加工成酥烧饼,这就是现在“周村烧饼”之雏形。
百年技艺传承,焦薄香酥唯匠心
尝过周村烧饼的人,无不对它焦、薄、香、酥的特点啧啧称赞!时光定格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商业文化汇聚交流的“旱码头”,原本厚厚的烧饼和当地一直就有的“面薄脆”发生了奇异的碰撞结合……山东桓台县人郭云龙来到周村创办“聚合斋”。期间,郭云龙受当地香脆“焦饼”的启发,经工艺改造后烤制出香、脆、酥、爽的新型酥烧饼。
郭云龙长子郭海亭再次改进配方和技术,进一步创造出具有浓郁特色的酥、香、薄、脆周村大酥烧饼——这些烧饼如纸片般薄,叠在一起,用手摇晃,唰唰之声有如风中白杨,入口一嚼即碎,唇齿留香,被称之为“呱啦叶子”烧饼而闻名全国,也进入清宫廷成为贡品。这是正宗“周村烧饼”的来源。
如今周村烧饼独一无二焦、薄、香、酥的口感,离不开百年技艺的传承——配料、和面、揉剂、成型加上烘烤,这一道道繁杂的工序由一代代烧饼艺人口传心授、沿袭而来!有些关键技术无法用文字表达,只能够靠“悟”。初次接触觉得很简单,但是“一看就会,一干就砸”,传统工艺的灵魂在于手上的功夫,没有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很难掌握。
在这样的匠心技艺下——芝麻经过脱皮,烘烤后籽粒通体晶莹,金光闪烁,如满天星斗,爆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饼体烤熟,通体金黄而毫无焦糊之色,外形浑圆,如十五的满月;拿起烧饼,侧看薄如帛纸,迎日透亮,秀馨不腻,一口咬下去,酥不粘齿,脆不咯牙,香得清馥,甜得适中。这样的烧饼,因其制作技艺的繁杂和神秘,被誉为“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品质溯源,至诚至信老字号
1958年,郭家后人郭芳林携“聚合斋”铺面、烧饼祖传配方和工艺,通过公私合营与其他十多家烧饼铺一起并入了国营周村食品厂,烧饼作为周村食品厂的一个生产品种。1961年,“周村”牌烧饼商标正式注册为国家商标,从此,“周村烧饼”成为周村大酥烧饼的一个真正名词。2005年,周村食品厂改名“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2010年,“周村烧饼”同“周村”牌商标一样正式成为国家注册商标。
由此,“周村烧饼”在秉承嫡系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明珠,声名远播海内外。在这赫赫声名的背后,离不开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对品质的坚守!
优质的原料是品质的保证——从原材料上来说,周村烧饼的原料只有简单的四样:面粉、芝麻、白砂糖、食盐。烧饼所用面粉是鲁中平原种植的特定品种的小麦加工而成,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适中,既便于成型,又具有韧劲。使用的芝麻是提纯的特定品种的小黄粒芝麻,特点是营养成分高,烤制后香气浓郁。使用的白砂糖必是“两广”产的甘蔗糖,定点选购。
除此之外,周村烧饼的生产制作工艺虽经多次改良,但仍旧保留了最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这种手工技艺通过一代代烧饼艺人的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周村烧饼的掌门人张兆海表示:品牌不是评出来,不是喊出来,是消费者吃出来的。周村烧饼,薄的是烧饼,厚的是良心。依托独特的产品和严格的品控,周村烧饼才能从全国各地众多美食小吃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的金字牌匾才能永不褪色!
THE END
时光清浅、辗转流年,人们对周村烧饼的喜爱依旧。轻轻地咬上一口,美妙的味道在唇齿边轻舞,犹如一曲优雅的华尔兹,带给味蕾和灵魂的是一种简单而幸福的慰藉。踏踏实实的周村烧饼人正用一双双平凡的双手传承千年香酥味道。时光不老,周村烧饼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