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源共享>电子商务服务>行业动态
郑州老字号的“不变”与“蜕变”
1970-01-01   来源:山东省商务厅   点击量 :3271

“照相找艳芳、配镜去精华、吃烩面到合记”,在郑州人的记忆里,老字号记录着郑州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

“40年前,照相就像是过年一样,穿新衣戴新帽,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去艳芳照相馆排队照相,从全家福到孩子的儿童照,再到孩子的结婚照,艳芳照相馆记录了全家几代人的幸福瞬间。”在老郑州人赵敏霞的相册里,艳芳照相馆再现了最温馨的时刻。

经历了40年历史洗礼,如今,合记烩面、精华眼镜、艳芳照相馆、马豫兴、老蔡记等一批郑州老字号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已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些老字号金字招牌交融着传统文化之光与现代商业价值,依然是这座城市最靓丽的风景。

坚守匠心精神 传承品牌文化

家住棉纺路的赵利军依然对郑州的不少老字号“情有独钟”,将之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候在外地待久了,回到郑州,我一定要去吃碗合记烩面才能‘解馋’,这碗面里有家乡的味道。”赵利军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40多年前,如今下馆子已非常普遍,但是能吃出“情怀”的饭店却不多见。在郑州吃一碗合记烩面,品的是老郑州的味道。

提起老字号合记烩面,郑州人几乎无人不知。合记烩面馆源于1950年开办的“合记老乡亲”饭店,是全国烩面的“鼻祖”,素有“一碗吃尽中原风”之美誉。郑州市饮食有限责任公司合记烩面花园路店总经理兼公司宣传处处长杨宁告诉记者,合记烩面初为职工餐,后逐步完善成为兼营品种。合记烩面的诞生,给郑州餐饮业发展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40多年来,郑州大大小小的烩面馆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遍布大街小巷,让郑州变成了全国知名的“烩面城”。几十年来,合记烩面在河南乃至全国餐饮业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靠的不仅仅是一个老字号的招牌,更多的是对品质的追求。

如果说一碗面品出了郑州人民的坚韧、朴实、憨厚的性格,那么,老字号艳芳照相馆则体现了郑州人对品质精益求精的坚持。

1956年初,艳芳照相馆由广州迁郑,同年5月开业,在地处内陆的郑州,引进先进的人造光拍照和着色技术,立刻引起轰动。“你看这张黑白照片是艳芳照相馆1956年6月16日拍摄的,现在看依然清晰如初。”艳芳照相馆经理赵有福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前,郑州能拍出好照片的照相馆少之又少,然而艳芳照相馆无论是设备、材料、技术还是服务质量,都填补了当时摄影技术的空白,为同行业树立了标杆。

“历经了悠久岁月,如今艳芳照相馆虽然技术得到革新,但‘精与专’的精神,苛求精湛的拍摄技术和细腻情真的服务,仍然是我们坚守的初心和不变的追求。”赵有福说。

截至目前,我市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合记烩面、马豫兴和精华眼镜行。被授予“河南老字号”称号的企业有9家,分别是合记饭店、老蔡记饭店、精华眼镜行、马永信清真肉业、艳芳摄影、巩义育发堂、新密大隗丰园食品、河南饭店和郑州苑陵茶叶。

注入全新元素 焕发勃勃生机

当科技在变、社会观念在变、时尚元素在变、消费者收入在变、价值观念在变、审美在变的时候,老字号的出路,不能只倚“老”,更要有创“新”。

在市民张建国记忆里,40多年前去合记吃烩面,因为受营业环境的限制,餐馆里桌椅都很少,不少食客就蹲在门口,端着粗瓷大海碗大口吃烩面。“老字号不再‘老’了,现在的合记烩面再也不是之前的街边小吃了,从店面装修到烩面种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记烩面也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张建国说,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生活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老字号合记的变化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消费需求。时代变迁,郑州的老字号在传承与创新中也有了新的风貌。

从走品牌经营之路到经营品牌之道,合记烩面目前已实现了华丽转身。1991年,合记烩面馆迁至人民路,扩大了营业面积,每日能接待顾客6000人次。1996年起,合记烩面正式走上连锁经营之路,截至目前,合记烩面已在郑州开了12家连锁店,触角开始伸向全省,甚至全国。

除了合记,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郑州越来越多的老字号品牌也开始焕发了新的青春活力,在传承、创新中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位于新密市大隗镇五里堡村的新密市马永信清真肉业,近年来,也开始走向转型发展之路,陆续建起厂房2000平方米,新增化验室1套、冷库7座,全新现代化设备可实现年产量1000吨,年销售达20万件。如今,马永信品牌牛肉远销香港、广州、上海、汕头等地,品牌享誉全国。

巩义市育发堂科贸有限公司2016年投资6000万元开始建设贺氏育发项目,已建成全自动化的酊剂产品、洗剂产品生产线各一条,真正实现了中药生产现代化;新密市大隗丰园食品专业社投资800万元新建生产加工厂房4000平方米,并购置了成套设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挖掘新内涵 探索新模式

老字号的“老”既有其价值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老字号在新时代如何能重振品牌雄风?

据了解,我市老字号企业特别是餐饮、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人员劳动普遍强度较大、技术培养周期长,技术人才断层的情况制约了老字号的长久发展。

市商务局商贸处处长郭文杰告诉记者,为了把老字号文章做好,让老字号为郑州的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我市在老字号传承与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除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外,还支持老字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老字号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开发网络适销商品和款式,发展网络销售。促进老字号集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打造老字号特色商业街,汇聚各类老字号店铺,引导特色产品和服务集聚,带动老字号抱团发展。

在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老字号已经黯然失色,渐渐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老字号要想打好历久弥新这张牌,需要将老字号传统工艺和新时代气息完美融合起来。这不仅需要政府在用人机制、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更需要老字号企业自身拿出“看家本领”,不断学习,在传承中不断优化创新、求变,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模式,这样才能把老字号的文化精髓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