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京交会日前落下帷幕,以“百年老号匠心传承”为主题的老字号专题展区通过图片文字、现场展演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老字号文化内涵,展示了原汁原味的技艺和优秀的工匠精神。地道纸包的茶叶、制作精美的宫灯、香醇美味的茶汤吸引了众多参展人员注目与驻足。
与此同时,创新是老字号发展的永恒主题,老字号也玩起了“互联网+”,增加了VR体验互动、二维码扫码下单等多种展示方式。尽管如此,若想让在国内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走出去”也并非易事。
养在深闺人不识
“曾经有一位顾客特意坐飞机来北京买盛锡福的帽子,图的就是老字号的口碑和手艺,但要向海外推销这一产品,恐怕费点儿劲。”谈及原因,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江山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中国的老字号仅中国人自己知道,宣传力度不够;其次,一般老字号企业在资金和人才方面都比较匮乏,比如自己从事的皮毛工艺方面的工作比较脏,招徒弟非常难。
虽然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但相较于其他老字号的“走出去”,盛锡福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国一些特传统的手工艺国外不一定认识,推广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就相对好一点,世界各国的人都戴帽子嘛!”陈江山的徒弟直言,对盛锡福来讲,推广这一步就相对简单点,目前盛锡福的帽子在美国、俄罗斯、东欧、北欧等国家和地区都有销售。
北京吴裕泰茶业已经随国内国际展会去过斯里兰卡、泰国、日本、俄罗斯、伊朗、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但目前仍没有出口。吴裕泰王府井店副店长辛嬿坦言,老字号出口还是比较难的,首先各国茶业标准不同,如何与欧盟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进行对接就是个难题。其次,她希望政府和国家能为老字号“走出去”搭起桥梁,引荐一些对口的分销商、代理商,以缓解老字号人才、资金方面的不足。
北京市美术红灯厂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文盛斋灯画扇庄,创立于1806年,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公司销售经理翟玉良表示,产品在销售方面还可以,国外华人多的地方销售比较好,但很多老字号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人看着这些东西也喜欢,但实际干起活儿来特别枯燥,又脏又累又苦,还赚不了多少钱,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多管齐下促发展
正如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服务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陈丽芬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所说,老字号“走出去”有四难:一是老字号企业开拓市场渠道方式有限,主要依靠国内各类展会、电子商务平台和专场对接会等;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创新能力缺乏;从事劳动密集型传统手工艺的技术人员纷纷跳槽,技术人员和有管理经验的员工外流,后继乏力,传统手艺面临失传;三是老字号传统经营模式、管理机制因循至今,墨守成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四是品牌宣传和推广乏力,有些老字号企业盲目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忽视对老字号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不注重运用独有的文化去塑造品牌,延伸产业链,品牌宣传力较为薄弱。
老字号要获得长足发展,要“走出去”,需要打破哪些瓶颈?陈丽芬表示,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增强老字号企业内生发展能力。强化老字号人才常态化培养机制,推动老字号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要加快企业改革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国有老字号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推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进一步提高老字号品牌价值,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再次,陈丽芬还强调,老字号要重视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宣传力度,明确中华老字号产品品牌定位,继承品牌核心价值,创新品牌形象,适度延伸品牌,把握消费者新旧交替的节奏,开辟新品类,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统一打造中华老字号境外知名展会,组织老字号企业赴港澳台地区、欧美、日韩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轮展,并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最后,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传承老字号经典。由政府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老字号企业进行无形资产评估,并对老字号进行重点保护,把老字号列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在有关法律上增加对老字号品牌的保护条款。(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