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双向投资协调发展
山东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07日 01 版)
“订单农业”,成就了青岛瑞昌棉业公司的非洲事业。
瑞昌公司在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等国发展棉花产业,提供从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六统一”服务,当地棉农几乎不用直接投入生产资金就能获益。公司副总经理刘艳波说:“我们已在非洲六国开设了7家子公司,与20万户农民签约种棉。”
一朵棉花盛开在非洲,更多的“齐鲁之花”绽放在海外。
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山东企业在世界各地诚信经营、开拓创新,既为自身发展壮大带来广阔空间,也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奠定了山东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必将有力推动全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商务厅负责同志表示。
出口量约占全国1/4
农产品质量整体提升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农产品出口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山东省农业厅负责同志介绍,去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达1152.5亿元,同比增长7.2%,出口量约占全国1/4。
2017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山东“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称号。耀眼的称号背后,是多年来山东建立健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不懈努力。
早在2007年,山东就部署开展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首选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安丘市试点,形成“政府主导、科学指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的区域化管理经验。3年后,山东又总结推广“内外贸并举、国内外市场统筹和推行一个标准”的“威海经验”,以出口管理带动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2014年,山东提出“示范省”创建目标,“一个标准、两个市场、以外促内、统筹发展”成为贯穿始终的要求。
“一开始很不适应,现在尝到了甜头。”谈起从实施严格的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到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变化,安丘市焦家庄菜农于海洋生出不少感慨。他身后是110亩绿油油的大葱和大头菜,将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
受益于示范区体系建设的,还有众多农产品出口企业。
从20年前只有一台洗姜机,逐步成长为集种植、收储、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莱芜万兴果菜食品加工公司靠的是深加工和出口。“寿司姜片等高端产品已成为日韩家庭餐桌上的新宠,产值比单纯出口鲜姜高出好几倍。”公司总经理柳建增说。
“过去我们的产品八成出口,现在反过来,八成供应国内市场。不论出口还是内销,执行的都是同样的质量标准。”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青岛九联集团副总裁王恒虎表示。
山东的农产品进口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既丰富了省内市场供给、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也带动了原产地国家农民增收。2017年,全省进口增速创5年来新高,其中羊肉、牛肉、奶粉进口分别增长139.5%、66.8%、76.9%。
乘一带一路建设东风
企业双向投资带来合作共赢
2017年9月,在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潍柴集团与白俄罗斯马兹集团的合资公司项目奠基,海外发展迈出新步伐。去年,潍柴40%的收入、30%的利润来自海外业务,无边光景一时新。
过去几年间,山东企业乘着“一带一路”建设东风,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迄今,山东纳入商务部统计的13家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61.9亿元,居全国前茅。山东4家通过国家确认考核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均位于俄罗斯、匈牙利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
巴基斯坦瓜达尔自由区,海天一色,桥吊林立。4月下旬,瓜达尔临沂商城正式运营。当地参与项目建设的工人,对“中国山东临沂”几个字耳熟能详。临沂商城管委会主任李宗涛表示,将努力把瓜达尔商城建设成为中巴商品集中展示交易中心和走向南亚等地的物流分拨中心。
走出去的山东企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营销渠道,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和品牌知名度。
海尔集团近年来在海外实现战略、技术、市场、制造多赢的合作局面,开始走向国际化中高端市场。斐雪派克燃气灶和三洋洗衣机这两个世界知名品牌,如今都是“海尔造”。
歌尔电子、浪潮集团把研发中心建在了美国,提高境外借智创新能力。科瑞集团在30多个货物出口国家设立服务中心,拥有200多支油气田技术专业服务队伍,已为全球100多个油气田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双向投资带来合作共赢。烟台喜旺集团在加拿大投资1.6亿美元设厂,成功拓展北美市场,并利用海外资金和技术在烟台建设工业园;济宁海富电子科技公司并购新加坡企业,将消费类移动终端高端配件制造落户济宁,为苹果、IBM公司提供配套产品。
2017年,山东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800多亿元,增长16.4%;“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在山东新设企业116家,实际使用外资99.8亿元,增长19.2%;山东对参与国家实际投资100.6亿元,增长81.7%,发展势头向好。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创新培育开放新优势
大踏步地走出去,高水平地引进来。
随着美国江森自控、荷兰路易达孚、英国石油公司等5家企业去年首次入鲁投资,累计已有21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投资项目713个。最新统计显示,全省现有外资企业超过1.5万家,投资总额2265亿美元。“从最初主要引进资金,到逐步引进技术、人才和品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利用外资的内涵在不断扩大。”山东省商务厅外资处处长夏炳军对此深有感触。
“通过与德国曼集团的合作,我们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重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于天明说,已经连续13年稳居国内重型卡车行业出口首位的中国重汽,正在主动转向新能源、智能化发展方向。
青岛中德生态园内,“会呼吸的房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被动房属于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室内不用空调冬暖夏凉。”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韩飞介绍说。
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山东省社科院院长张述存表示。
从行政审批制度到工商登记制度,从税务登记制度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政府采购制度到市场竞争规则等,山东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的投资项目,七成落户在各类经济园区。山东全面推广11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济南等4市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实施了46项创新复制措施。
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开发区活力凸显。去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9%,进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后,96%的项目只需要备案。”夏炳军说,“审批数量大幅度减少,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提供优质服务。”年初,山东再推“放管服”改革升级版,省市两级集中推出一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清单,企业设立更便捷、办事更方便。
“要高质量利用外资,关键是创造一个好环境。”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暨金融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山东打造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